儲蓄+醫療?小分析
- 理財筆記保
- Jul 19, 2019
- 2 min read

最近看到一則廣告,聲稱醫療保險都可以供得斷,即時大有興趣。因為基本上所有醫療計劃都是消費型,而且保費年年加,已交的保費不能取回,還要供一世。如果真的有供完的一天,就不用擔心退休後負擔不到保費,沒有醫療保障。
聲稱可以供得斷的大多都是醫療戶口計劃,是一份有儲蓄成份的醫療保險。以一名30歲非吸煙男性為例:
計劃供款期:20年
保額:$2,000,000(實報實銷)
每年保費:$88,860
保障至100歲
保證回本期:第30年
非保證回本期:第20年
與消費型醫療計劃相比,保費極貴
每年保費超過$88,000,需供款20年,總供款接近$1,800,000,而保額只有$2,000,000,而且是實報實銷。反觀消費型醫療計劃,30歲男性,大房計劃每年保費只需約$3,000,可見槓桿相對高,現時80歲的每年保費約$25,000。
保障不全面
雖然醫療儲蓄戶口的保額是$2,000,000,但實際上每宗傷病最高賠償$400,000,而且只會賠償合資格費用的85%,自己要承擔剩餘的15%。假如需要30萬來「通波仔」,自己需要額外承擔$45,000,已繳付的保費不算是小數目,但有需要時還要再付款,保障確實不夠全面。
醫療保障不會隨通脹增加
如果不幸患上指定的危疾,包括癌症、急性心肌梗塞及中風,醫療費用最高賠償$800,000,另有$800,000額外危疾賠償,即共有$1,600,000實報實銷來醫病。重點是這個$1,600,000不會隨通脹而增加,即使過二、三十年後,保額依然沒變。本港近三年的醫療通脹率為每年約9%,但此醫療戶口內的保障額不會隨醫療通脹增加,即是說今天每宗傷病最高賠償是$400,000,幾十年後亦一樣。試問幾十年後,這個保障額還足夠嗎?若然在退休後不幸患病,才發現原來保障額不足,便會大失預算。

儲蓄部分未必可取回
20年間,總供款接近$1,800,000,退保可取回超過$1,800,000,但前題是從未索償。任何已支付的索償,會在退保價值中扣除,舉例說不幸用了$400,000醫病,退保時只可取回約$1,400,000(視乎非保證終期紅利的價值)。如果選擇取回現金價值,即是退保,會失去所有保障。
這種醫療戶口似乎不太可行。與其每年花$88,000選擇「二合一」計劃,倒不如將儲蓄及醫療分開投保,預算較易控制,而且保障更全面。如果是擔心退休後無法負擔醫療計劃的保費,可以考慮在年輕時儲年金計劃,日後可以用回報來交保費。
如有任何查詢,歡迎與我們聯絡!
👍🏻即刻讚好、追蹤《理財公主病》
🔛Facebook: 理財公主病
🔛Instagram: wp_ill
💌:iamwealthyprincess@gmail.com
Comments